每日关注!漫谈明朝时期的兖州城

2023-06-30 05:10:25 来源: 个人图书馆-兰溪歌

新浪山东关注

现在的兖州城,可能始建于金代。公元1126年,金国发兵第二次南下,领兵元帅可能就是金兀术吧,第二年攻克东京汴梁(开封),北宋灭亡,中国北部由少数民族女真人统治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金朝的行政区划采用路(府)、州、县三级管理,兖州属于二级行政区,归山东西路东平府管辖。兖州驻嵫阳县,辖嵫阳、曲阜、宁阳、邹县,历时100多年。

公元1324年,一路南下的蒙古成吉思汗攻克蔡州,元国取代金国。元朝的行政区划,是省、路、州、县、社五级管理,这可能是因为元朝的疆域实在太大。河北、山东、山西地区由中央直管,不再设省,仍为路、州、县、社四级管理,兖州属于二级行政区,归济宁路管辖。兖州驻嵫阳县,仍辖嵫阳、曲阜、宁阳、邹县。元朝灭亡于1368年,兖州受元朝统治的时间,只有短短的40多年。

在金、元两个朝代,历时近150年,战乱不停,民不聊生,经济可想而知,由瑕丘古城迁建现址的兖州城,也只能建一个土城。

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朱元璋,1368年在应天府(今南京)称帝,建立大明帝国。1370年,他将刚出生不久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封为鲁王,封地兖州,派专人扩建兖州城、兴建鲁王城。中央拨款,资金是有保障的。

当时的兖州城,东西方向长,南北方向短,位于泗河拐弯处,其东距泗河和南距泗河的距离基本相等。现在的府河,又称“御河”,就是当时的南护城河。

扩建兖州城,一是向南扩建两华里,使新城城墙长达十四里又两百步,成为山东一带数一数二的大城。二是加大城墙厚度、高度,外砌青砖;新建带瓮城的东门、南门和西门,各具两道城门;原地重建带瓮城的北门,奇怪的是其外门向东开,被称为“扭头门”,让人不可理解。三是在御河上兴建中御桥、东御桥、西御桥、府门桥,和城外的神桥、酒仙桥和龙桥,形成全新的城市路网。

新建鲁王城。鲁王城位于城区北部中央地带,东西长约700米,南北宽约600米,面积约0.42平方公里。其正门正对中御桥,正门与中御桥之间,新修了宽阔的御道。据说皇城城墙高二丈九尺,四个城门都有覆以青绿琉璃瓦的门楼,尽显皇家气派,与一般城楼大不相同。其城门分别是前“端礼门”,右“遵义门”,后“广智门”、左“体仁门”。

“端礼门”外,右首建有“社稷坛” ,左首建有“山川坛”。 “社稷坛”是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。社是土地神,稷是五谷神,两神代表着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。社稷又是“太社”和“太稷”的合称,象征着政权。“山川坛”是 祭祀先农诸神的祭坛,求其佑护五谷丰登,此坛在北京称“先农坛”。

鲁王城同样建有天坛、地坛、日坛、月坛,分别是祭天、祭地、祭祀大明神(太阳)、祭祀夜明神(月亮)及天上诸星神的场所,至于这些祭坛的具体方位,现在已无痕迹,需要继续考证。

鲁王宫位于鲁王城的正中,主要由公务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组成。公务区的建筑物由南向北分别为“承运殿”(面宽十一间),“园殿”(面宽九间)和“存心殿”(面宽九间)。“承运殿”两庑还有左右二殿,五殿两侧各建屋一百三十八间。四周建有围墙,前设承运门”,后设“存心门”,成为一个封闭的院落。生活区的建筑物由南向北分别是“前宫”“中宫”和“后宫”,各面宽九间,三宫两侧各建屋九十九间,外建围墙及前后宫门,形成另一个院落。苑内花木楼台,极胜人间佳境。

鲁王城内还有“长史司”等衙门,下设各种机构十几个,拥有钱粮、车辆、马厩、物品等各类库房,负责王府从饮食、医疗、礼仪、护卫等方方面面。整个宫殿区有屋八百多间,青砖琉璃瓦,富丽堂皇、气势雄伟。

城区北部两侧,则是政府和驻军的区域。明朝兖州府辖四州二十三县,州府级别高,驻军规模大。

州府衙门设在西部府门桥以北,前后五进院落,相当气派。衙后是府学文庙、贡院等。兖州的文庙虽小于曲阜孔庙,但3路5进庭院,格局完整。在南北中轴线上,由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尊经阁。文庙门前的神路有一里路长。每年春秋二季,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。

贡院在文庙东侧,三进院落,两道“龙门“,建有公堂、会经堂,两侧有考房近200间,它是兖州府”乡试”的场所。乡试每三年一次,时间在秋天,故叫“秋试”又叫“秋闱”,每场三天,据说有好几场。考生除做题答卷外,吃喝拉尿都在里边。这里又是兖州府的文教中心,负责督导教育的衙门。其规模宏大,建筑壮丽。

驻军衙门,明代叫总兵衙门,设在东部的王门大街路北,其方位相当于现在的人民乐园西边。王门大街后来消失,有人说王门大街就是现在的建设路,疑是不够确切,因为王门大街是皇城前门外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,而现在的建设路在皇城前门的里面相距100多米远。建设路是民国初年,津浦铁路建成后,为方便火车站到城里的交通而新修的马路。它以火车站为起点,一路向西,建东护城河桥、破东城墙、穿过原先的皇城,破西城墙、再建西护城河桥,它是新路,而不是王门大街的扩建。总兵衙门的前面设有校场,日常用以练兵、每年几次比武,重要时刻检阅军队。兖州的校场西邻东桥北街,东到北顺城街,南边就是惠民街,好大的一片场地。总兵衙门的左侧,还有一座吉神庙,供奉的哪路神仙就不得而知了,反正“总兵衙门”里的武将上任、出征,都要拜吉神,以图吉利。总兵衙门后边,就是属于道教的万寿观;万寿观的后面,则是佛教的兴隆寺院了,兴隆塔就在兴隆寺院子里。

新扩的兖州城区南部,低洼地较多,直到解放初期,仍有上百个水塘。许世友将军所著的《红旗插上兖州城头》,第一句就说,“兖州城内,湖泊星罗棋布”。这些水塘,雨小就积水,雨大就通过水沟排水,构成为一个完善的水系。兖州有句老话,说是“鼓楼对钟楼,十二连桥在里头”,说的就是其中的一条水沟。这是一条南北方向的水沟,不到两米宽,水沟紧靠着一条小路。它就是现在的苇园南街和鼓楼南街。水沟西侧,散散落落的住着十二户人家,每家门前,用一块长条石板搭建在水沟之上,这就是所谓的十二连桥啦。

城区南部是居民区,三纵三横的街道,构成了城内道路的骨架。这种布局,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,历时近600年,可谓古老矣。

都是那些街道呢?查清朝末年,城里南北方向的街道有四条,一条是现在的中御桥路,一条是现在的东御桥路,一条是现在的西御桥路,还有一条就是现在的南顺城街和北顺城街。在这四条街中,南顺城街和北顺城街街道较短,约两里路左右,且靠近东城墙,位置较偏,在“三纵”之中,应该排除这条街道。

城里东西方向的街道较多,从北向南有王门大街,少陵路,东西门大街,苇园及文庙街、钟鼓楼街,魁星楼及东城隍庙街,一共六条街。我是这样选择的:一是连接城门的街,二是较长的街,三是位置重要的街。东西门大街,连接东门和西门,应该是首选,况且这条大街商铺林立,繁华异常,位置适中。王门大街,地处北城区,长度较短,应与排除。魁星楼及东城隍庙街,紧靠南城墙,道路又短,应该排除。剩下的三条街中,与东西门大街等长的是少陵路和钟鼓楼街。

少陵路这条街,还有其西边的息马地街和府门前街,共同组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长街。在这条街上有着兖州府、关帝庙、东鲁书院等场所,在当时是一条重要的街道。同样,钟鼓楼街,还应加上东边的玉皇庙街和西边的西城隍庙街,共同构成另外一条东西方向的长街。至于苇园及文庙街,加上其东边的白道街,虽然有知县衙门、文庙、苇园等场所,但长度短于东西门大街,其重要性就差一截了。

所以说“三横”应该是东西门大街、少陵路和钟鼓楼街;“三纵“应该是中御桥路、东御桥路和西御桥路。

其实,明代的街名也说明了这个事实:东西门大街,连接与东门和西门,分别叫东门长街和西门长街;钟鼓楼街叫钟鼓楼长街;少陵路叫河内东长街和河内西长街;中御桥路的御河以南叫南门长街;东御桥路的御河以北叫北门长街;只是西御桥路最短,叫考棚街,而没有叫长街。

兖州三纵三横的城内街道框架,保持了五百多年。到了近代,津浦铁路的建设,兖州火车站的设立,带来了改进街道框架的需求,于是破城墙、修马路,“建设路”出现了,突破了城墙对兖州城市发展的限制。东桥南路向南延长,至南护城河路;中御桥路向北延长,到北护城河路;考棚街向南北两个方向延申,连接南北护城河路;一系列城墙上的“豁口”出现了,少陵路、钟鼓楼街也与城外的道路衔接了起来。

原有街道的宽度,已不适应需要,扩路成为必然。据说最先是王门大街,扩建为建设路,接着是东桥路扩建,再有考棚街扩建为“新世纪路”,最后少陵路扩建,扩后路面最宽,标准也最高,扩成了“九州大道”。新的街道也出现了,先有文化路,共青团路,接着是南护城河路,北护城河路。

兖州城内新的三纵三横形成了,三纵:中御桥路、东御桥路、西御桥路,酒仙桥路也算是吧。严格的讲它不是,它在城墙外。三横:建设路、九州大道、文化路。

在建设文化古城的具体行动中,出现了改路名的措施,东桥南北街改为东御桥路,共青团路改成酒仙桥路,尤其是新世纪路改的好,改成西御桥路,加上城西的龙桥路,使老城区的南北骨干路都成为“古桥”路,一目了然。

既然能改名,就不妨多改它几条路名,把东西干道的名称,也改得具有“古文化”的色彩:建设路恢复原名“王门大街”,或改为“皇城大街”或“荒王路”,九州大道恢复“少陵路“或改为“诗圣路”,文化路改为“诗仙路”或“太白路”,北护城河路改为“和圣路”或“柳下惠路”,南护城河路改为“ 复圣路”或“颜子路”,充分彰显古代名人在兖州的存在,尽量使古城的街道,洋溢着“古老“的味道。

兖州曾经的皇城、王宫、天坛、地坛,在清军的铁蹄下,已经荡然无存,街道确顽强的生存下来。当人们漫步兖州街头,看着路牌上的人名、地名,回味着历史的风情,这对于建设文化兖州,也不失为一个花小钱也办事的好主意。

分享文章到: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